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咨询:010-63396898
电话:010-63396881
地址:北京市 东城区 建国门北大街 金成建国5号
行业新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张新华: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版创意的价值及实现

发布日期:2016-03-11 点击:998


  • 发布日期:2016-03-09
  • 作者:未知
  • 来源:出版参考

      我本次演讲的主题是出版创意的价值和实现。为什么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呢?是由于最近一段时间,IT非常热——无论是在网络文学领域,还是在资本市场上,大家都在谈论这个IT的话题。我想由IT这个问题,引申开这个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认识。我想有三个基本观点,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应该说这三个观点都不成熟,完全是个人的一个体会。

      第一个,就是泛媒时代。在2015年底的时候,很多论坛就提出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众媒体时代,我觉得这个泛媒体可能比众媒体更恰当一些。在泛媒体时代呢,数字价值和数字内容的规模,都在迅速地膨胀。在这个数字内容爆炸之后,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内容越多,其实内容之间的竞争是越激烈的。第二点,是随着数字内容形式类别的增多,质量却良莠不齐,这导致数字内容的创意价值就会越来越增加。我把这个创意价值称作“全纬开发”,意味着全纬度,全方位,全媒体出版,全版权运营,全知识产权的运营,这样一个说法。

      首先我们看一些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到2015年底的时候,移动智能终端的活跃用户达到9亿。与这个相关的,我们看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终端,和手机上网的这样一个规模在迅速增加,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的增长速度。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里面,我们看这个人员的构成,像现在我们大家坐在这个沙龙里面的所有这些人,都不再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人群。我们看这样一个数据,那么80后,90后,他们构成了这个互联网的核心人群,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占到整个移动互联网用户的8成。那么我是70初的人,那我是属于剩下12.4%的这样一个群体。这样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人群的一个分布,可以启发我们在进行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在向手机移动端去迁移的过程中,我们其实需要研究的是80后和90后,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的偏好。(得出的研究结论)这个可能和我们过去的很多出版业的,出版机构的做法可能不太一样,因为实际上我们整个出版业的队伍现在在老化,可能在35岁以上的从业者占我们这个行业的比例很大,这就带来了我们出版业的从业者,与我们的消费者之间,就有一定的代沟,或者说在网络的使用上,会有一定的代沟。

      这两年出现非常明显一个趋势,就是移动互联网在过去我们认为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以及低收入群体,在这些人群里边,在迅速地扩散。那么这些人群的扩散,对于我们的出版,或者说整个基于移动端的应用的产业来说,有什么影响呢?我觉得这个意义非常大。因为在西部,中西部地区,在低收入地区,在农村地区,他们对于整篇严肃性读物的消费是有限的,或者是这种习惯还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在这样一些,过去我们认为比较弱势的一些群体里面,肯定是大众娱乐性的一些应用、信息和内容的消费,占主流地位的。所以说,随着过去我们出版的目标客户主要是高收入群体,(目标区域是)高文化水平,高发达地区,那么现在逐渐在向四线城市,五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去延伸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他们对于娱乐性的消费需求。那么如果我们要去开发这方面市场的话,我们可能需要转变一些选题的方向了。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人群,在前年还是去年,手机的使用率在明显提高。我们看人均的手机使用的时长,和每日启动的频率,这个增加的幅度是非常明显的,这其实就表明手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高的。那么在手机的应用上,我们看它和过去我们PC端的互联网的应用不太一样。在手机端的应用,主要是社交,娱乐,购物和商务,这些应用。我们看这两个图,其实它的比例是不一样的,所以呈现出看似相同,实际上却不一样。那么在这些APP的应用里边,我们看应用最多的网络社交,其次是网络视频,然后是网络音乐,手机游戏和数字阅读。数字阅读,我们看第二个图里面,它是在这个地方,它大概是25.9%,也就是约26%的人来用移动端应用进行数字阅读。那么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即使在移动端,以网络文学,这样的娱乐性的读物为主的应用,也远远比不上网络视频,和手机游戏的这样一种产品吸引消费者。

      在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那在我看来,我们这个社会就进入到一个泛媒体时代。2015年底清华大学(专家)在沈阳做报告的时候,认为现在进入的是众媒体时代。众媒体,“众”就是所有的人,人多为之众。那么现在实际上这个众,不仅仅是个人多的问题,现在应该说是媒体无处不在,所有人都可以是个媒体,所有的物都可以是个媒体。这其实是对传统的媒体机构地位的一个挑战:我们过去报导新闻,是专业新闻机构的任务,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报导新闻了。例如今日头条,他开放他的平台,所有人都可以上去报导。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就带来了传统专业媒体地位的一个弱化,而原来我们的传媒领域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收入来源是广告,我们的广告客户是各种各样的企业,但是现在我们看,越来越多的企业,他们加入到这个自媒体,或者叫新媒体的应用中来。我们过去的广告主,现在不在我们的媒体上做广告了,他们自己去做自己的媒体,在自己的媒体上做广告,进行品牌的塑造,进行与客户,或者用户的这样一个直接的联系。所以说,那现在一切机构都可以是媒体机构,它可以是医院,医院也可以去办媒体,学校也办媒体,任何一个小饭馆还要有他自己的公众账号。

      在这个泛媒体时代,相当于过去来说,我们的媒体机构,我们的媒体人之间,不再和其他的媒体之外的人和机构之间,有什么清晰的界限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我们在学校(北京印刷学院)里,我们这个专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以后我们的学生,可以不必去进各位领导的单位里边,他可以去一些上市公司里边,他可能是做汽车的,也可能是做其他的……因为任何地方,都在需要新媒体运营人才。那么在春节期间,我也思考这个问题,我还专门在智联招聘上这样一些(招聘)网站上去查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虽然我们出版业,和所有其他的电视,报刊一样,都是对新媒体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是需求量更大的是其他的商业机构。我查了一个结果是,2016年2月,全国是新媒体运营人才,大概是需要16万人以上。所以这也反映了什么,现在对于媒体人才,具有媒体素养人才的这种需求,不再是我们传统的媒体所仅仅需要的。

      在这样一个泛媒体时代,我们一些过去的形成比较稳定格局的传媒业却在发生着变化。首先是我们传统的媒体,都在向新媒体去转型,在中央的很多文件里面能够看到(这样的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融合,要占领两位一端平台。当然除了两位一端,还有一个手机移动网站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我们载体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内容,以及我们的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第二,我们去年可以看到,央视的有一些著名的主持人,纷纷离开央视,去创业,或者说干其他事。那么对于我来说,我比较关心的一个是叫王凯,他做这个凯叔讲故事,为什么?因为我的孩子就是他的一个听众。凯叔讲故事,他就做了两年,现在已经做得非常厉害。过去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主持人,比如说像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如果他不进电视台,不进电台里面,他的价值用什么方式才能实现。那么现在好了,他如果愿意,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他的价值,不必依赖于这些专业的媒体。那同样我们的出版人也是这样。据我观察,我们的出版人,就是图书出版行业的人员的离职,也在逐渐的兴起这样一种潮流,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这个体制,其实是在把我们的老人留下,让我们的年轻人不要再进来,让现在还觉得自己比较年轻的,想办法逃离,这样一个体制。所以说这是一个没办法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媒体人的独立性在增强,那这样其实是对我们的行业很不利的。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现在移动端的自媒体的平台的壮大。例如微信它就是一个客户端,是一个工具,现在这个工具变成了一个超级的巨无霸式的平台了。这个平台上,尤其对于我们搞媒体的人来说,它其实一个巨大的内容的传播平台,它自身的能量可能会超越一切。另外我们看,去年今日头条也平台化了,它不再是像以前那些新闻客户端说“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仅仅是内容的搬运工”。那么现在我们看,当这些新媒体做大之后,他们都不会停留在自己作为一个搬运工,泥瓦匠的这样的一个定位上,他们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既是搬运工,也要成为原创性内容的这样一个期望。其实他们所走的这样一个发展的道路,和亚马逊是一样的,亚马逊最早不就是,“我不生产内容,我只搬运内容”,但是后来不行了,他也要生产内容了。他生产内容,可不需要出版社,他直接和作者联系。这很可怕,因为这对我们传播媒体来说,对我们出版机构来说,就是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必再存在了。当然我们可以说,因为出版本身他的专业性比较高,他有他的专门的内容生产的价值,有他自己独特的一种专业的技术在里边,不可能所有的传统出版企业,传统的媒体,都会被新媒体所取代,但是能被取代的总归是要被取代的。比如说我们的百科全书,我们第三版的百科全书,也在考虑推出怎么去用新形式去出版,当然他的纸质出版可能仍然会保留,但是可能就不会再像前两版要以纸质的为主。

      像在20年前,我们所用的列车时刻表,宾馆里面的黄页,现在已经被取代了。其实实际上,现在被取代的(出版物)越来越多。那么最近这两年,兴起的还有一个新的图书类型,就是听书。在看西方,尤其是英国,美国的图书市场数据的时候,可以发现,听书往往能够占到他们图书市场的5%到10%的一个比例。但是在我们国家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不过现在随着网络电台的兴起,这个听书现在发展的我觉得也非常快,喜马拉雅平台化。

      我们看过去的PC端的网络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美少女们她们创业的一种热潮,就是去做网络主播。做网络主播,人要长得漂亮。她手抚弄抚弄头发,她换件衣服就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带来很多的巨额的财富。但是这个喜马拉雅,类似这样一个网络电台的它的一种兴起,会对我们那些有创意的人,能讲的人带来巨大的商机,也就会带动整个这样一个创业阶层,靠声音去挣钱的这样一种阶层的一个出现,并且向各个领域里面去延伸。比如说现在我们在去听这些内容的时候,当然有非常严肃的财经、投资、理财,也有非常搞笑的八卦,也有非常高大上的纯粹的读书节目。(现在的模式是)你听好了,那你给点钱。但是总有一天,不是靠你打赏就能活下来的,要靠你实际交钱。

      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都是泛媒体的一种表现。泛媒体不再是过去的地位森严的,门口要有武警站岗的,闲人免进的这样一种架势,而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泛媒体的这种情况,不仅仅是技术带来的,背后还有一些资本因素。资本是最敏感的,资本就是嗜血的野兽,什么地方有血腥味,它会就向什么地方扑过去。那么在资本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之下,我们的媒体格局,我们的出版格局,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到当下为止,我们没人再说盛大文学做的事情不是出版,我们也不会再去小瞧人家腾讯阅读,他们有50个亿的收入。我想我们很多(出版社)领导人都会吓出一身汗:我们这出版社要出去卖,能卖多少钱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带来了电商平台的移动化。当当,那么亚马逊,不仅仅是在kindle上可以阅读,它可以实现所有屏幕无缝连接的一种阅读。这就说明移动阅读电商平台,也在努力去推动阅读的多场景化的应用,带来了迅速的发展。我们过去所认为比较笨重的一些平台内容,例如万方、同方、咪咕等,在过去的一两年里面,也在加剧像移动市场去布局。像万方,同方,他们所提出的,自己其实只是服务的一个工具。去年咱们总局发布的,只要是专业类的,科技类的出版社,前期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就要促进他们进行知识服务商业模式的开发。万方和同方,他们为什么做那么好,是因为他们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这是因为整个图书馆行业,他们和图书馆行业结合的紧,整个图书馆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图书馆行业,他们是这样的一个服务工作,包括产品开发都做得远远好于数字出版,或者我们的出版领域。这其实就倒逼我们定位自己是内容提供商,或者说内容服务商这样一个出版机构。

      在进入泛媒体时代之后,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内容的生产力得以巨大的解放。过去,你说我想出本书,但是你没有书号,你再去买,花30块钱去买,现在我想出本书,非要花30块钱去买吗?就在手机上,给朋友们发一发就行了。这就带来,只要有一点一技之长的人,借助现有的传播平台,他都可以成为内容的这样生产者。所以在未来,内容资产,或者说版权资产,将成为我们的个人财产中一个很重要的支撑部分。过去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不能公开的隐私,但是(未来)我们的内容资产是可以公开的。我们要公开我们这个内容资产,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内容资产变成我们的经济财产。所以未来,肯定会兴起一个新的方向,就把看似个人没有价值的内容,把它存起来,然后交给专门的机构,开发他们的价值。现在我们经常也从网上看,比如说某一个女同志,在家生孩子,养孩子,闲着没事,就把自己的育儿心经,或者孩子的成长过程,记录下来,拍摄下来,做成小视频,或者做成小文章,在网上也能卖不少钱,就靠打赏就能挣到钱。那么这其实就是一个内容生产力解放的一个例子。

      内容生产力解放,对一些商业传播为目的的机构冲击实在是非常非常大。商业性媒体企业,过去运行的最基本做市场营销的方式,就是去做广告,在专业媒体上做广告。刚才我们说现在(他们)不用了。当然它会继续要在专业媒体上做广告,但是它广告的投放会大幅的减少,以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会把类似于这种,过去我们说的电子书,电子杂志,现在我们说的微信公众账号,微博,APP,当作他的品牌塑造的一个工具。那么这样一个品牌塑造,就改变了过去广告的一种形态。过去的广告就是让我们产生直接的购买消费行为。但是未来的这样一种,它和内容去结合,这种广告的传播,商业信息的传播,和内容去结合的时候,会提升内容自身的价值,内容自身的质量。所以说未来这种商业传播的发展,就会让我们很多人,又获得了一个获得免费内容的渠道。比如说我们专门从事内容生产的企业,还是要靠订阅,靠付费去获得收入。但是那些商业传播机构呢,我指非专门的内容生产机构,他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这种商业,提供这样一种媒体。甚至有一些大的机构,会去包养这些媒体,你就专门给我提供免费的,向我的客户去提供免费的优质的内容。

      内容生产力的解放,也带来了一些新型内容产品的大规模出现。微信公众账号,到去年7月份的时候,就已经超过了1000万。这些微信公众账号,很多每天都在推送内容,并且有些流传比较广的微信公众账号,他们仅仅一个头条嵌入广告,就能得到数万这样一个费用。就那一则内容上面加一个广告,有报道说,多的能卖到10万块钱。这样一种传播的方式,对于我们出版企业来说,是有启发的——我们为什么非要把我们的书,装订成300页的书发出去卖呢?我们现在出版社也做了很多的微信公众账号,但是我看大部分是我们卖书的,还是带动我们产品销售、图书销售的这样一个工具,还没有想把它做成媒体,做成本身它也可以带来盈利的这样一种方式。这是第一个话题,也就是说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媒体的转型。

      第二个概念,就是内容为王,创意为核。这个也很容易理解。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整个是内容价值和信息量的爆炸。内容的规模,包括内容的种类,在迅速的丰富,爆炸。内容的价值也在迅速地提升。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等比例地提升,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内容市场上,肯定是那些优品质的内容,它的价值能够得以倍增,而那些质量比较粗劣的,它的价值可能就没办法去得以实现了。

      内容爆炸带来后面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其实对于我们很多的消费者来说,我们的阅读的时间是增加了。过去我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我们很少去看书。为什么呢,因为公交车还很颠簸,现在我们在去坐地铁的时候,我们就很自然的可能会去看电子书,或者是我们就去听书。这其实就带来了我们整个社会层面上,注意力资源的增加,我们这个产业整体的增加。但同时相对来说,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媒体来说,注意力资源在逐渐短缺,(宏微观上)两个趋势并存的。

      那么在这样一个注意力资源、内容资源增加,同时注意力资源逐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的读者(消费者),对内容便要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内容核心其实是创意。你无论是一个图片,还是一则笑话,还是一个短视频,都可以转化成不同的文字版,或者音频。但是最后它能够吸引人的,能够真正给人带来体验的愉悦,还是背后的创意。在这种情况下,新的产业链新的环节可能会产生,这也是为什么最近这几年,我们数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从移动客户端的数据,用户量从12年1.34亿,上升到15年的3.28亿;市场规模,也就是收入,从1.34亿,上升到去年的100亿。数字阅读,成为我们整个阅读产业里面,增长率最高的——当然这里说的阅读产业,我们不包括游戏和动漫。

      同时,数字阅读还带来阅读行为的一个变化。亚马逊2016年初发布的报告显示,亚马逊在最近这两三年,付费阅读的用户增长非常迅速,过去三年里面,增长37倍,而这个手机阅读付费的用户比例,2014年时是13%。有研究表明,2015年(这个比例)大幅度提高了。这呈现出一种趋势,移动端的付费阅读,和广告的盈利模式会逐渐成熟。在广告(投放端)这个数据就更多了,传统媒体向移动端这样一个广告量的转移,是非常非常迅速的。比如说以广东出版集团,他们是南方报业,如果我们没记错的话,大概是前一二十年全胜的时候,在市中心,建了一个非常厉害的大楼。在靠近城市边缘的地方,城郊地区,地理位置不太好的,建设它的印刷厂,这是所有的报业集团都这样。那么最近这两年,是把市中心的大楼给租出去了,然后他们所有的采编机构,总部都搬到他们原来印刷厂所在的地方,是不是因为他们想过朴素的日子了,不是,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没了。那这些广告市场跑哪去了?原来是跑到PC端,现在又从PC端,向这个移动端转移了。我们看基于微博,微信这样一种收费机制,阅读的收费机制,也在逐渐的确立。前天我们看到微信的一个叫收费阅读的功能,现在正在内测,好像去年年终的时候就上线了,到现在还在做测试。这表明,有一些优质的微信内容,一定会走上收费的这样一条道路。同时有数据的显示,那么在过去两年里边,全球的移动应用的下载量是翻番的。我们国内的情况,也表现的非常突出,中国是移动下载量,增长最快的一个国家,到2015年,我们中国国内的APP的下载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但是现在我们的收入,还仍然排在第二。去年的时候,咱们国家的APP的收入,又增长了两倍。有机构预测,我们在2016年,APP的收入将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这个也说明我们付费阅读这样一个习惯,在逐渐地养成。

      读者、用户的消费习惯的变化,引发了对数字内容创意的需求提升。非常热的就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对于我们书业带来了什么价值,逻辑思维不就是罗胖子讲书嘛。说一段书,他去读书,帮着我们去读书,然后就迅速地,在他的周边形成一个庞大的粉丝群体,在这样一个粉丝群体形成之后,他推送什么,我们就接触什么,当然他的推送,是经过严格选择的,对他的用户分析的这个基础之上。这个其实就是什么,我们出版业是有价值的,但它的价值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去得以实现。罗胖子去年他们就卖了一个亿,那样一个小的渠道,一年销售一个多亿,那这是我们其他主流渠道不敢想像的。那他卖了一个多亿,并且他的平均书价还高于我们,并且还没有任何折扣。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还接受它,这说明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读者,并不是嫌书贵,而是我们过去的图书产业的粗狂式经营,没有把图书的价值发掘出来,罗胖子仅仅做了这一个工作,你看他的价值就实现的那么快。另外在我们这个市场上,这个试点读书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个公众账号,从前年开始迅速地飙升,那么现在在我们图书领域里面,出版领域里面,它的价值在迅速地增长。

      第三个,最后一个观点,我认为是创意价值的实现。这就要靠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开发和运作,才能得以实施。一个就是之前领域里面的提到的IP战略,第二个就是我们传统出版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应用。创意价值实现,那么在我们出版领域里边,其实就是建立在现代知识产权,或者说现代版权技术制度之下的。我们以一定的内容为基础,然后进行全版权运作,那么过去10年,我们的出版业发展也非常快,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出版机构,都有版权,就是进行版权运营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出版社,还没有开始进行延伸品的开发。那如果说我们在全版权运营的基础之上,再去进行延伸品和一些专利的产品的开发,再把这些有价值,或者说有一定市场价值的产品,转化成一些品牌和商标,进行综合运营,它就会带来我们整个内容价值的一个多方面,多元化的解决方案。这种方式,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迪士尼模式: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改编成电影,然后卖卡通,建主题公园,然后进行他们的卡通形象的授权,就会给他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迪士尼这样的经营模式,在这个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抗风险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要高于其他传媒运作的方式。对于这样一个全纬度开发,其实是在我看来它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全媒体出版。在08年的时候,中文在线提出全媒体出版,它当时用全媒体出版,无非就是一个纸质书和电子书,网络上发行的电子书,和在手机端阅读的电子书同步出版,这就是全媒体出版。当时有几部电影,和由这部书改编的电影同时上映,被称为全媒体的一个典范,像《建国大业》,《我的兄弟叫顺溜》,《贫苦窟的百万富翁》,那个时候它是全媒体出版。其实那个时候,所谓的全媒体出版,还是一个概念,局部的实现,那么现在实际上在08年的时候,我去他们那公司里面去调研,就问他们的老板,这个全媒体,从我们这个角度来说,媒体包括声音和图像,还有视频,这个是不是咱们这些多媒体的书已经实现了,他说还没有,就是不同渠道的传播。那么实际上我们看在当下,现在最近这两年,主要就是在我们移动客户端的这样一个普及应用带来的,我们全媒体出版可以实现了,完全可以实现。

      第二个,在全媒体层次上,是全版权概念。我们知道版权的概念,要大于出版的概念,对于我们的文字版权,动漫改编权,网络改编,不同文种。现在全版权运营方面,主要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出版经营者。目前网络文学(在全版权运营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市场化程度也更高一些。像咱们传统的出版社,在文学出版领域里边,最牛的人民文学,作家,译林……这些出版社在全媒体运营方面,可能现在刚起步,还比较保守。当然,对于我们的出版业的未来传统传媒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绝对不仅仅局限在传媒领域,它要向新的领域去延伸。怎么延伸呢,你像过去,过去比如说像王亚飞领导的时代出版传媒,人家就向房地产领域去延伸,人家把地产变成文化地产,这是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好像延伸的有点完全是从资本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内容资源来起作用。如果说我们还是从内容资源出发的话,那么就进入全知识产权的运营,可以就在商标,品牌,和技术专利这样一种层面上,去进行授权,合作的方式实现价值。

      网络文学的APP。APP是什么,APP说到底就是资本市场上生造的一个概念,说不太通,不能把这个版权等同于知识产权。这个APP是知识产权,实际上在网络文学在前几年的运营,还是在一个版权的层次上去进行。

      现在我们的整个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我看来,有两个领域,现在做得比较好,第一个是游戏,网络游戏,我有一个数据表明,中国的网络游戏,或者叫手机游戏,在全球市场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在全球排名前十的这样一个公司里边,中国有两家,包括具体的游戏产品也有两家。那这是我们任何其他的文化产品,不能比肩的,比如说我们的《红楼梦》当然非常好,但是《红楼梦》没有几个人看,我们的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市场上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但是现在我们的网游,它的影响力,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比较大。第二点,咱们的影视、电影发展比较快,尤其是本土电影,本土的电视,尤其是去年的,像这个《琅琊榜》,《花千骨》等等这些,大家看到了中国影视的希望,中国原创的娱乐产品的希望。这个其实就说明,你说对于一个国家,对于很多的老百姓来说,高大上的是需要去看,但是如果说我们这个群众的基本娱乐,都要被日剧,被韩剧俘虏了,那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娱乐呢,我们为什么非要天天整那么沉重的,我们自己都不爱看那个《红楼梦》,我们非要让老板去看《红楼梦》,我们知道老板比我们更傻,是不是。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它会带来我们整个本土的创意阶层,包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良性发展。你看这些东西都发展起来了,那些搞创意的那些人,他自然挣钱就多一些,他的价值实现就多一些,那么他挣钱的来源渠道多了,他就不会像过去的网络写手、农民工,天天坐在一天黑胡同里边,一天得十来个小时要敲出一万个字,多苦啊。那么现在好了,他两年写一篇,写到晚年有可能还得到很多钱,那么这就会对整个产业良性的一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那么我们看阅文集团,在2016年初的时候,向全版权运营又走出一步,它和这两个国内的公司合作,推出《全职高手》的人物模型。这个《全职高手》我是没看过,但是据介绍,全职高手里面的主人公是个小帅哥,帅得不得了,可能比《琅琊榜》里面的主人公还要帅,比胡歌演得还要帅,比霍建华可能还要帅,因为他非常帅,所以有很多的少女和少男,这样就带来了这一本小说非常畅销。那好了,既然大家这么喜欢他,那我们就给你提供一个,你想象的一个实体的载体吧,那这样他们就推出了这样一个人物模型,我看过报导,好像是在2月份就要推出来,但是现在不知道怎么样。通过这样一种APP的运作,其实就是带来了版权价值的倍增,那么它的运行的一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基于内容版权,无论是好的内容,还是差的内容,都要有一个版权的保护。然后是粉丝,形成一定的粉丝规模,可以形成他的版权运营的规模,还有带来一个波纹效应。每一种版权的开发,新版权,新内容,新型内容的开发,都会带来他的粉丝,过去粉丝群体的年度增加,和新粉丝群体的加入。如果没有《琅琊榜》那个电视剧,我都没听说过《琅琊榜》这个小说,那现在我们很多人就是这样。所以说这就带来了创意价值的倍增,这个创意价值的倍增,很明显我们卖书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但是现在一些好的APP,好的网络文学的作品,去成影视改编权的时候,能拿到几百万,几千万,上千万,这个炒得很邪乎。

      第三个层次,那就是知识产权的运营。关于知识产权的运营,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当然实际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还是很复杂的,是需要出版家们的雄才大略。也就是2月中旬,这个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做了一个报导,这个报导就是谈我们出版业领域里面的APP的运作。像安徽科技出版社,像大连出版社,他们在知识产权的综合运营方面,做得非常好。那么我在这里面,给大家分享一个另外一个出版社,因为我是河南人,我给大家分享一个我们老家出现的一个出版社,他做的这个事情。这是元月8号那一天,我去参加图书会,走到河南科技出版社他们的展台前,我首先看到他们展出的是他们手工的玩具,我说这出版社不务正业,你搞个这干嘛呢,后来再一聊,发现做得非常好。我们知道现在这个市场上,有一种图书叫手工图书,手工图书有几个是做得比较好,比如说像轻工业出版社,但是我在跟他们聊天的时候,他们很自豪地说,我们河南科技出版社,是在全国的手工图书行业里边,做得最好的,我们一直被模仿,从来没有被超越。当然我是不掌握具体的数据,我说现在这个市场上,大概(手工)图书市场能有多大的规模,他说大概不到一个亿,但是他们能占到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市场,他们说的可能会有水分,但是我也很相信他们。我回去之后,就分析了他们的图书,上去看了他们的网站,发现确实做的还不错,做的应该是非常好,远远超出了我们对出版的一个想象。他在12年的时候,就创建了两个品牌,以图书为基础创建了两个品牌,完美手工,第二个就是两只老虎这样一个品牌。后来以这样一个为基础,又创建了网络社区商城在线课堂等等,现在他们在开发手工。他们找会手工的这些专家,没事就开发手工,开发出来手工之后,就先做成书,然后再做成课程,再去开发手工的器材,工具,然后去售卖等一系列。从手工的开发到图书的生产,内容产品起步,再到实体的培训,再到手工商品这样的一个过程。

      这个做的非常好,在前年的时候,2014年的时候,他们还以这样为基础办下了全球性的国际性的这个手工产业发展会,已经办了两届了,在网上比较仔细的看了他们这样一个报道。你像国外的,北京的很多厂商都去参加。在这样的一个,他们的一种发展,就为它的未来的产业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总结一下,这样一种知识产业的一种运作,它就是把本色的突出品牌和优势资源,通过与外部进行合作,开展全媒体出版,品牌化经营,开发成品,并且形成垂直行业的全产业链的运作,从而给出版业带来巨大的增值的空间。像青岛出版社,他们就在围棋这个领域全产业链做得非常好。大大连出版社他们在这个海洋生物方面这个领域(做的非常好),这都是非常细分的一个垂直领域。我相信咱们其实每一个出版社在某一个领域上都有全国的独到,相对其他所有出版商来说都有独到之处,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独到之处,充分的把它给开发出来,那我们未来的每一家都会生活的非常好,我们的整个出版业都会更加繁荣,好了,谢谢大家。

友情链接 : 百度新浪深圳点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