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咨询:010-63396898
电话:010-63396881
地址:北京市 东城区 建国门北大街 金成建国5号
行业新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数字时代,图书馆依然无可替代

发布日期:2016-04-13 点击:1049


  • 发布日期:2016-04-12
  •  
  • 作者:张 倩
  •  
  • 来源:第一中国出版传媒网
  •  

CHENLI.jpg

      陈力 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88年至2001年在四川大学图书馆工作,先后从事过读者服务、文献管理、古籍整理与编目、文献采访等工作,曾任四川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长。2001年起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并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第11、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

      随着按需印刷、网络数据库等新兴出版模式的出现,出版格局也随之发生重大转变,数字出版应运而生。数字时代,作为提供信息服务机构的图书馆该如何转变思路,做好文献采访工作,已成为横在图书馆未来发展道路上的一道难题。事实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数字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图书馆接受与否,抑或喜欢与否,它迟早都会出现。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认为,从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只要正确认识这一变化,从观念上改变以往的固有模式,重新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向和重心,尽快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新的变化,利用数字化带来的技术成果,统筹规划,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就能步入康庄大道。从另一种角度看,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对图书馆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和适应,读者始终是走在前列的,在某种程度上图书馆的发展是滞后于读者行为的。数字时代,就图书馆文献采访的具体操作而言,陈力在采访中强调说,无论传统纸本时代,还是当下数字时代,图书馆的文献采访要根据本馆资源的方针政策、目标定位、服务对象等因素综合考虑。如纸本刊、电子刊、期刊数据库、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纸本刊是否要留、怎么留以及电子刊与纸本刊的关系等等,这些具体的文献处理和保存方式,各馆都应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处理方式。如今学术期刊大量纸本停刊,对满足于研究需求的大学图书馆和科研馆所来说,可能只需保留电子刊,不需采购纸本刊,而对于保障性需求的国家图书馆来说,基于整个国家的资源建设和资源保障立场考虑,国图在保存电子刊的同时还应保存纸本刊。短时间内,纸本刊或许没有人翻阅,但这并不排除若干年后会有人用到它,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数字时代

      网络资源的长期保存任重而道远

      数字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传统的书报刊拓展到互联网及新媒体。互联网每天产生的信息是海量的,但其生存周期却很短,跟传统信息的生存周期不可同日而语,传统媒体几百年上千年的图书都能保存下来。有研究显示,互联网信息的平均寿命大概在40~70天左右,比如几年前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在再去互联网上寻找相关信息,有的已无法找到。为了保存最完整的原始信息,陈力呼吁国家有关方面应对互联网信息长期保存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此外,他还指出,互联网信息的长期保存不仅仅是指互联网上的学术资源信息,还应包括普通互联网信息在内的所有互联网信息,因为这些信息也是很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涉及到国家数字发展的战略问题,理应受到保护和保存。

      其实,互联网信息的长期保存早在20年前就已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方面国外起步较早,发展也快,美国在1996年就建立了互联网档案馆,已有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的互联网长期保存机构,而我们国家这项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虽然互联网信息的长期保存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它不仅涉及如何正当获取、如何采集、如何组织、如何保存、如何使用等技术问题,还涉及资金、法律等多种问题,但陈力认为,这并不代表对于互联网信息长期保存的工作就束手无策。在大环境不成熟的当下现实中,图书馆可以通过自己的服务体现互联网信息的价值,以服务效益换取社会效益,通过服务工作,引起国家和大众对这件事情的关注和重视,以期达到国家尽快建立互联网信息长期保存机构的目标。

      数字时代

      图书馆的价值依然无可替代

      按需印刷、个性定制等新型出版模式的出现,有可能导致“文献资源的使用者跳过图书馆直接跟出版方索取文献资源”,因此,有人认为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有存亡危机。但陈力告诉记者,图书馆大可不必为此感到忧心。因为按需印刷、个性定制等新型出版模式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出现,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出版模式也确实具有其自身的优势;然而陈力认为,这并不构成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威胁,也不可能左右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他进一步解释说,对于单一需求的用户来说,直接联系文献资源出版方或许是明智的选择,因为由于时间以及物流等方面的因素,单一需求的用户花费少许费用就能满足自己的信息需求,甚至用户付给文献资源出版方的费用比自己打车去趟图书馆的费用还低,而且还节省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信息获取方式固然有其省时省力的优势,但也有其无法忽视的劣势——这只适用于少数用户的单一信息需求,而对于绝大部分上图书馆获取资源信息的用户来说,并非只有单一需求。用户上图书馆可能需要整个学科的系统性的、关联性的甚至延展性的信息,这是某个文献资源出版机构所无法提供的,也正是图书馆的价值所在。为此,陈力认为,无论是在传统时代,还是在数字时代,图书馆的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角色和地位没有传统时代显著,图书馆的角色性质由显性转为隐性,图书馆所做的很多服务型工作,人们不能亲眼所见,图书馆的工作环境从前台退到了后台,由以前的前台开架服务逐步转向后台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整理。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应该怎么办?陈力认为,面对图书馆角色性质的转变,图书馆应尽快找准自己的定位,重新适应新的角色,通过图书馆的服务和相关宣传活动让大众了解图书馆的角色转变,争取与读者同步前进,不要等待被动改变。

      数字时代

      图书馆创新服务关键在解决问题

      我们处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双创时代,可谓创新无处不在。双创时代,“图书馆如何为双创服务”已成为当下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双创时代,我们首先要明确双创的主体,图书馆服务的主体是谁,只有明确了为谁服务,我们才能知道如何服务以及有针对性地为主体提供对口服务,如果连自己的服务主体是谁都不知道,何谈做好服务。”陈力如是说。比如,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主体就应向中小企业倾斜,因为大企业以及像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公司的缩写)一样的巨无霸公司都有自己专有的情报资讯机构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信息资源和信息素养是比较匮乏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特点,针对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缺口实行点对点的有效服务。

      “创新服务,不是简单地‘喊口号’,更不是盲目地跟风作为,创新服务的名目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质上的作用——我们的服务切切实实地为服务主体解决困境和问题,这才是关键。”陈力说

友情链接 : 百度新浪深圳点通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