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咨询:010-63396898
电话:010-63396881
地址:北京市 东城区 建国门北大街 金成建国5号
行业新闻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数字化共享,国家图书馆作出了示范!

发布日期:2017-02-27 点击:1216

发布日期:2017-02-01 来源:自由谈 作者:薛龙春

2016年12月18日,北京,读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阅读。(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月26日《南方周末》)

图书与文物,在充分研究中才能体现价值,数据技术可以轻松实现网络客户端免费服务。

    2016年的最后一天,我进入国家图书馆的网站,不是为了看书,而是看看他们答应的更新有没有兑现。大多数情况下,事先的保证都不值得期待。然而国图做到了,我简单地试了一下几个之前用过的检索词,发现内容果然增加了不少。

    2016年9月28日,国家图书馆发布新闻,同时启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与“中华古籍资源库”两个客户端,服务于大众阅览与学术研究。并称这只是阶段性的成果,“基本数据库”目前提供13个省96家单位的数据,未来将进一步更新,实现全国古籍统一检索。“中华古籍资源库”则将国图馆藏善本缩微胶片转换为高清图片,目前可查阅一万多部图书,占国图善本的三分之一。至2016年底,将发布第二批6000多部,到2017年底达到2.3万部,到时国图所藏八成善本将可以网上免费阅览。新闻中说,网络终端浏览,既避免了古籍的损坏,也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对于学术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初看到这样的新闻,不敢相信有这样的好事。以前查善本资料,大多是寒暑假到国家图书馆附近找家旅馆,住上一段时间,每天对着胶片机抄材料,胶片的借阅数量虽不受限制,但装卸费事,字迹也比较模糊。最要命的是,胶片机略高于人的视线,一直要略仰着脖子才行。待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常常因为抄写时有衍夺字或是讹字,还得再去核对一次。看到新闻后,当即根据提示进入网页,按“馆外用户”完成登录,在“基本数据库”键入我正在研究的一位明代作家的名字,除国图所藏相关古籍之外,还显示出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烟台图书馆的收藏,后二者之前我并不了解。而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中键入一些关键词后,发现自己过去抄录的文集有一些已在其中,有一些仍未上传。虽然每页都打上了水印,但丝毫不影响阅读,且页面跳转的速度也很快。如果你愿意花时间,你甚至可以将需要的页面一一拷贝下来,以便日后校对。

    去过海外的学者都有一个印象,不仅图书馆借阅方便,博物馆调阅中国古代书画也极为便利。通常经过申请,馆方就会安排。像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佛利尔美术馆的网站,也能查询并下载几乎全部的藏品照片。但国内的一些博物馆没有任何制度化的保证,观摩与研究藏品常常需要各种人脉,网站更是成了摆设,投资巨大,却只提供几十张图片的浏览,与他们动辄数万、数十万件藏品相比,九牛一毛都不如。有些公立博物馆在自己不让人看的同时,也拒绝与私人藏品在同一展览中出现。地方博物馆在借展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刁难:一方面,大馆绝不满足借展的数量,另一方面,如果你同时向私人借展,你就借不到他们任何藏品。殊不知公立博物馆的藏品,最初有哪一件不是来自私人?对藏品的垄断培养了个别人的傲慢与懒惰,区区数百工作人员的利益与全民的阅览权相比、与学术研究的真正推进相比,孰轻孰重?

    无论古籍还是书画,都是前人留下的遗产,为全民所有,任何公立图书馆、博物馆只是保存单位,没有所有权。但现实生活中个别人常常据为己有,并以此赢取暴利,一张图片常常以数百至数千元的价格对外出售,这些收入成为他们内部的福利。这种糟糕的状况一天不改变,我们的阅览权就无法受到公正的对待,学术繁荣更是一句空话。

    在电子数据时代,查阅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轻松实现。除了专门研究书籍与文物的物质性,一般读者并不需要接触原物,如果说过去图书馆、博物馆拒绝或限制调阅善本与古书画,可以以保护文物为理由的话,电子终端服务最不伤害文物,“保护”不能继续成为不作为的借口。图书与古代书画的数字化及其开放使用的速度、程度,应该成为考核全国图书馆、博物馆系统是否优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国家图书馆是图书系统第一大馆,如今以实际行动为其他的文化场馆作出了示范,网络上不少人以“前所未有的壮举”来评价这项实质性的惠民工程,不知其他图书馆会不会跟上步伐,抑或继续装聋作哑?目前,国家文物系统也在进行全国范围的书画普查登记,不知所有扫描后汇总的图像资料会不会也实现客户端共享?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



友情链接 : 百度新浪深圳点通
展开